风雨兼程,挥洒青春——“敬业奉献”好人王英 |
发布日期:2018-05-16 |
王英,女,汉族,1971年4月出生,甘肃省临夏县人,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护理学专业,1993年4月参加工作,现在兰州市精神康复医院女病区从事护理工作。 王英同志二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在特殊的工作岗位,把青春年华都献给了社会弱势群体,用热情和无私奉献谱写着一曲动人的歌,她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优异的工作成绩,受到了全院干部职工和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 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精神科护理战线的“老兵”,在单位她积极参加各项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交流活动,身为主管护师,她平时仍不忘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她经常会说:“选择了护理专业,就意味着要不停的学习,直到退休的那天,因为医疗行业知识更新很快,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才不会落后,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坚守岗位,用心为患者服务。精神科是医疗行业中的一个特殊分支,患者临床表现多为神智不全、痴傻癫狂,而兰州市精神康复医院作为我市唯一一家社会福利精神病专科医院,主要职能是集中供养收治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赡养人的“三无”精神病人和社会流浪精神病人,这部分患者既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又是常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疯子”,由于他们长期缺乏科学有效的治疗,病情普遍较为严重,在常人眼里打针、发药这些很平常的事,在这里不仅表现为护理过程中的极不配合,更会突然对护理人员进行攻击。记得2014年5月份的一个下午,市区派出所送来了一个在外流浪的精神异常并伴有严重冲动伤人行为的病人,入院时蓬头垢面,浑身散发着恶臭,嘴里不停的大喊:“我要杀了你们,我要杀了你们,去死吧!”,她的吼叫声和暴躁的情绪,随时威胁着周围的每一个人,王英和其他护士及时采取了保护性措施,在为这名患者清洁理发时,患者竟然挣脱约束冲向王英,一把抓住了她的头发,幸好护士长反应敏捷,和其他工作人员齐心协力控制住了病人,看着被病人拔下的缕缕头发,她哭了,可休息几天回来后,她又一次投入到了工作当中,还是那么热情,依然那么敬业。还有一次,是一位大病救助的患者,由于受幻觉妄想的支配,怀疑饭菜有毒,拒绝进食,王英就像幼儿园老师哄小孩一样耐心劝说,打来好几份同样的饭菜由她选,选好了再一口一口的喂下去,但病人却并不领情,吃着吃着就突然对她拳脚相加,还故意把嘴里的食物喷吐到她身上脸上,但她擦掉后继续劝、继续喂。 由于“三无”供养患者大多需要终生住院,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病情的发展,患者最终进入躯体功能衰退,生活不能自理,有时患者家属都躲得远远的,可护士们总是和病人贴得很近,王英始终无微不至的照顾她们的生活起居。有位常年住院的老年患者,性格古怪,很难与其他病人相处,一次发病,她把大便弄到了身上、床上、病房地上,她对患者说:“李奶奶,我带你到洗澡间洗洗吧?”,结果却招来病人的辱骂,她仍然耐心劝说,并果断带领护士们将病人抬到洗澡间,病人发病不肯听话,一边挣扎一边打人,大便涂到了她的工作服上,手也被病人抓破了,最终大家帮李奶奶洗了澡,更换了衣裤,病人干干净净地躺在了更换一新的病床上,可她的身上却因沾染病人的大便而臭不可闻。 精神科病房并不总是危机四伏,有时也有家庭般的温情。夜间查房要帮患者盖好蹬掉的被子,夏天为患者驱赶蚊虫,过年过节分发放水果副食,为病人换洗衣物、剪指甲、理发,组织病人打牌、唱歌、下跳棋,和她们谈心沟通,教会她们如何自我照顾。曾经打骂过护士的病人在病情好转后会道歉,说声“对不起”,看着患者眼里的真诚,王英感到欣慰,并深深地沉浸于帮助患者康复的幸福中,她说:“每当这个时候,以前的委屈、抱怨都没了,感觉从事这份工作很有意义!”正是这份信念,激励着王英同志二十多年从事这缺乏社会认同,却具有很大人身风险的岗位,而她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普通民政工作者“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 严格要求,为同事树立榜样。身为一名普通的精神科护士,王英同志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悉心的护理为患者排忧解难,送去温暖的爱心。她在本职岗位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时刻用严格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为年轻的护士们树立榜样,因为精神科护理是护理工作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刚参加工作的护士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患者,这时的她更像是一个带教老师,一个知心大姐,细心教导她们如何在病房内行走,如何应对发病患者,护理工作中的注意事项等等。王英同志参加工作至今,先后多次获得单位“先进工作者”、“业务技能比武第一名”、“优秀中层干部”等荣誉称号,她是医生的好帮手,是护士长的好助手,是护士姐妹的好榜样,更是病人及家属的守护天使。 王英同志在精神科护理岗位上诠释了敬业奉献的“好人”定义,用真诚、爱心书写着平凡而又光彩的人生,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在付出劳动的同时奉献爱心,同样更实现了自己成为“好人”的人生价值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