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我们这十年】(三·社会工作篇)奋进中的兰州市儿童福利院 |
发布日期:2022-09-29 |
十年前,社会工作作为新生“名词”,刚刚走入民政儿童福利领域,大家对这个从未接触的工作充满了好奇和茫然。十年间,兰州市儿童福利院社会工作发展总体上经历了初期探索、中期实践、提质跃升三个发展阶段。
一、初期探索,社会工作理念生根发芽 带着对社会工作星火燎原的远瞻,该院率先于2014年筹建了社会工作部。由于处于起步探索之中,社会工作部暂未专职开展社会工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院里频繁安排职工参加各类社会工作的讲座、培训,积极进行社工理念宣传推广,全力营造社会工作浓厚氛围。通过提供考试教材、组织参与考前培训、兑现专业职称等措施,全力支持和鼓励职工考取社工资格证。截止到2022年,全院持证社工已达24名。2016年起,该院连续几年委托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开展了儿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培训和业务融合培训。全院上下都深深感觉到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必将在今后的探索中展露芳华。
二、中期实践,有效尝试了社工嵌入各业务区域的点状服务 在未专门设置社工岗位的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统合资源,该院招考引进了1名社工到社会工作部,负责主导协调,在养护、特教、康复等业务区域分别确定了1—2名兼职持证社工,在各自业务中运用社工视角和方法,嵌入式开展社会工作。一是研究整合了社会工作涉及的主要业务。依据该院社工骨干人员分布在各个部室的特点,儿童入院安置评估由康复部社工主导完成;儿童家庭寄养和收养安置由婴幼部、康复部、特教部社工配合完成;针对院内学生的教育方案拟定、就读学校联系、行为习惯矫正、思想品德教育由青少部社工主导完成;学龄前儿童教育、青少儿特殊教育工作中融合社会工作方法,由特教部社工主导完成。
社会工作部努力发挥牵头作用,期间又探索了划分康复、特教、养育三个社工服务小组的模式,由社工部人员分头带领,制定体现社工方法和流程的服务计划和服务记录表。每周督导各小组的兼职社工开展工作。为了逐步积累专业社会工作开展经验,积极应用社工个案和小组方法,将小学、初中生个案化、差异化服务理念反复在生活老师中普及。由青少部社工带领生活管理老师,对行为习惯和认知偏差、情绪管理差、社会融合欠缺、青春期问题突出等方面的“问题青少儿”进行个案化的服务。强调运用社会、院方、学校等多方资源的综合影响使孩子们有所改变或改观;定期组织院外实践拓展活动,和学校建立密切的联系反馈机制,共同致力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特教部社工参与特殊教育教学方案的制定,增加了很多认知发展、兴趣培养、社会融合的课程。 在此期间,该院又侧重开展小组社会工作,重点开展日常增能小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小组、日常成长小组、支持小组以及普法、礼仪、青春期教育小组5个单元内容,安排持证社工参与讲课。着眼通过小组形式的辅导,协助我院青少年提升生活学习能力,增加自信自尊,改变自我认知。每单元内容4—6节课,贯穿全年。小组工作开展前均由社工拟定活动方案,设计单元计划书,成效明显。
从2015年开始,该院还着眼社工资源链接职能,成功打造了“社工+志愿者”的社会工作拓展模式。通过社会工作部引领,利用院区周边高校集中的优势,主动联系兰州城市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大医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7所高校志愿者资源,固定每周、每学期的服务秩序,变零散无规律、不规整的志愿服务为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结合该院特殊教育、婴幼儿早教、青少年辅导等工作实际,引入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艺术设计、音乐教育、医疗护理、思想政治等专业志愿服务力量,体现专业性。社工部社工全程引导志愿服务工作开展。从志愿者的联系招募、服务计划的拟定、志愿者培训,服务实施过程中社工方法的应用,服务记录的跟进,每月的小组讨论,每阶段的总结评估,到服务计划的完善,全程体现社工引领志愿活动开展和社会工作资源链接、方法融合思路。其中:小学、初中生课业辅导项目坚持多年,成为亮点。特殊教育辅教工作将绘画、情景剧、主题音乐课融入到教学中,丰富了孩子们的课程内容。
从2015年“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推行到疫情前,已有近5000人次志愿者参与孤弃儿童服务,积累了丰富经验。 三、提质跃升,专业社会工作全面开展 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为了主动对接先进做法和行业标准,该院及时研究调整社会工作部职能,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调配6名持证社工和2名心理咨询师组建了专职社会工作部,全面开展专业社会工作。
该院借鉴“安置服务”社会工作理念,筛选和匹配了个案儿童,基本实现了适宜跟进对象的“全纳”。以个案管理综融方法为统领,依据院内儿童和业务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全面推行儿童安置动态评估服务和院内安置、家庭寄养安置儿童的全程个案跟进服务工作。通过为个案对象提供全人、全程的社工专业服务,有力促进了孩子们从入院到安置全过程的“最大化”发展,为实现孩子们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提供了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支持系统,逐步形成了特色。 一是重视制度建设。结合实际梳理制定出各项岗位职责和规范27项,为工作启动提供了遵循。完善各类评估和服务记录表,注重健全资料体系。 二是持续培训提升。通过每月组织的专业知识分享内训,社工在专业理论的收集整理和学习梳理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是突出专业方法。结合儿童实际,不断强化个案方法的应用,培养锻炼社工专业能力。通过专业化服务,个案儿童在行为发展、语言发展、认知能力、情感交往、社会化方面的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 四是完善跟进方式。通过环境跟进、参与式跟进、协同跟进、转介跟进等方式,使社会工作个案跟进服务的整体流程和服务效果都更好显现。
五是开设社工课堂。以“儿童认知提升小组课堂”“儿童发展拓展小组课堂”“儿童适应性训练课堂”为主的“社会工作课堂”,逐步形成院本教程,探索专业路径。
六是拓展社工活动。除了日常小组活动外,社工在每年节假日、寒暑假期间集中开展数十次的游戏活动和青少年信任与沟通小组、抗逆力小组、人际交往教育小组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小组工作经验。社工还组织各年龄段儿童外出进行社会化体验,促进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仅2022年疫情封闭管理期间,社工在常态开展个案跟进的基础上,共开展青春期教育课堂、认知教育课堂、阅读沙龙、游戏拓展等社工课堂和活动100多次,有力促进了封闭期间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七是加强讨论分享。每月定期开展“个案工作讨论会”,每季度召开“个案综合讨论会”。剖析典型案例,探讨个案方法,吸纳相关职责人员参加,优化整合服务方案。 该院社会工作的亮点之一是于2019年招录心理咨询师2名,和社工进行专业融合。全面打造布置了心理咨询室和沙盘游戏室;儿童心理健康评估动态开展;常态开展个案儿童心理追踪服务,常态开展心理干预和行为偏差矫正、沙盘游戏治疗;定期开展早教和护理人员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培训,间接将心理学知识融会到孩子们的日常教学和生活中;针对小学、初中、中专生的心理咨询辅导,每学期内利用周末时间追踪开展30多次;固定开展学前儿童入学适应能力训练。近几轮疫情封闭管理期间,心理咨询师集中开展儿童个案辅导,并开展情绪认知体验、人际交往、自我保护、合作与竞争、成长故事会等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课堂118课时;开设不同主题的心理沙龙活动,“心理疫站”式服务积极疏导了孩子们的情绪,丰富了封闭期间的生活;开设“兰苑心语”微信公众号,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普查,进行心理咨询预约,推送心理推文70多篇,有效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识。
兰州市儿童福利院社会工作十年发展之路,犹如一棵精心培育的树苗,从种下希望,浇灌剪修,渐渐枝繁叶茂。有一天回眸,福利院孩子们笑靥如花,累累果实承载着收获。(市社会福利院)
|